中国足彩网

图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中国足彩网

海安市被命名为“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来源: 南通市民宗局 发布时间:2019-12-26 字体:[ ]

微信图片_20191225100026.jpg

不久前,国家民委命名第七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单位),南通市海安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近年来,海安市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为抓手,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坚定,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抱得更紧,推动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完善体制机制,形成创建合力

海安市委、市政府将民族工作列入各级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强化组织推动。建立健全了市、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三级民族工作协调管理机构,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作、齐抓共管的民族工作格局。市政府划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专项经费。着眼新时代民族工作特点,建立了由民宗、公安、人社、市场监管等部门参加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沟通情况,分析问题,统筹处理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纠纷。

二、深化宣传教育,营造创建氛围

开展民族工作“六进”活动,将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纳入新时代文明实践教育内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点,通过党员干部冬训、“百姓名嘴”基层巡讲、“三下乡”常态化、“走帮服”、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文艺演出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讲国家民族政策,使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和“五个认同”的思想。举行向国旗宣誓“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遵守《宪法》倡议书上签名留言、参观海安市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同心同行”少数民族宗教主题文艺晚会、“书香中国梦,民族一家亲”读书活动等,让更多群众接受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组织村、社区、企业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各种走访慰问和联谊活动,营造各民族手足相亲、守望相助的氛围。

三、着力共建共享,创新创建载体

开辟多举措扶贫新路。建立了纺织、服装、种植、养殖等少数民族扶贫基地10家,吸收200多名少数民族群众就近就业。组织科级干部结对帮扶52户建档立卡少数民族困难家庭,一户一策,对症下药,低收入少数民族户按期脱贫。组织全市宗教场所与56户少数贫困家庭结成帮扶对子,开展“助学、助医、助老、助残”活动。多方筹集资金30万元,首家建立了少数民族慈善救助资金,用于少数民族扶贫济困、救急解难。每年资助少数民族各类慰问金30多万余元,使少数民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构建多层次服务体系。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指导少数民族群众比较多的村、社区、企业建设少数民族服务站、少数民族“石榴籽”同胞站、流动少数民族联络站等,为少数民族群众提供劳动培训、就业登记、社会保险、心理咨询与法律援助、创业就业等服务。开展少数民族群众事务党员干部代理工作,围绕“少数民族农民办事不出村、少数民族居民办事不出区、少数民族职工办事不出厂”的“三不”目标要求,实施代理服务,组织党员干部帮助他们解决求职、经商、子女入学等实际困难。溢出多样化结对效应。1988年海安与云南宁蒗彝族自治县开启了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民族地区教育扶贫的先河。31年来,先后有260名海安教师踏上西部支教征程,与当地老师携手培育出3万多名小凉山儿女,铸就了声名远播的“宁海模式”,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一大亮点。近年来,海安继续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相继支教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独山县、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等地,促进民族大团结。海安鑫源茧丝绸集团响应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实施产业扶贫,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德保县等地建设载桑养蚕示范基地,带动15000农户养蚕增收致富,有效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